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01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枫华 我的十年(转帖)

[复制链接]
5010 2
[size=font-size: 12pt,12pt]我的枫华  我的十年
[size=font-size: 10pt,10pt]文/朗月

[size=font-size: 10pt,10pt]看到这个命题,迟迟不敢动笔,因为想要说的事情实在太多,不知该从何说起。
[size=font-size: 10pt,10pt]九年前,我和一批同龄人懵懵懂懂地撞进了温尼泊平静的生活里,被所谓的“第二次移民潮”席卷着,辨不清方向。那时,几位前辈凭着一腔热情,创办了《枫华之声》,让我们有了一个平台,在上面倾吐心声。
[size=font-size: 10pt,10pt]八年前,我与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日夜为伴,为“枫华”写下了第一篇《温暖在异乡》,后面分两期连载了《照照镜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结识了王虹、王高峰、梁莉、袁旭影、陈斌等若干“文学中青年”。如果说以前“码字”是为了生存,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一种精神寄托和朋友支持。
[size=font-size: 10pt,10pt]七年前,第一次登上“枫华之友”中秋联欢晚会的舞台,有幸和高峰、丁梅搭档主持节目,值得感慨的是,至今除了我还坚持在“战斗岗位”上之外,曾经的搭档们,高峰举家迁往温哥华,徐鸿去了渥太华,丁梅、桥桥、讴歌等忙于生活和学业;值得欣慰的是,去年我很高兴与徐铭、聂磊、马灿鸾(Sara)合作,看来枫华的舞台将承载更多的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喜运尚未成立自己的美发店之前,就已经开始为枫华晚会无偿提供发型赞助,已经连续几年,提着全部工具在后台忙碌,把我们主持人和演员们打扮得光鲜亮丽之后,便悄悄离去。
[size=font-size: 10pt,10pt]六年前,枫华开始了每年一度的野餐会,美食和笑声是我最留恋的瞬间。如今的照片上,“枫华下一代”已经占据了很大篇幅,他们的乐趣是在枫华的团体里找到一起愿意用母语交流的人群,我们从新移民熬成老移民的时候,看到下一代能在杂志上用中文表诉心情是最有成就感的了。每年晚会上,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都会格外引人关注,我女儿也是每次必参加,在她的想法里,枫华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义不容辞。或许有一天,枫华将在这个下一代的群体里继续传播下去,也说不定呢。
[size=font-size: 10pt,10pt]五年前,感谢主编王虹的推荐,我幸运地成为第一任“温尼泊华语广播电台”的制作人兼主播,虽然后来将接力棒交给了现任主播黄娜,但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第一期录播是在旭影家里完成的,郁立平为了录制中无杂音,三九天竟关掉了锅炉,听说节目缺少背景音乐,素爱民族音乐的张学勇将所藏光盘倾囊而出,赛娜率领马爽、周海若、张汉妮等汉语弟子在演播间里声情并茂地重现原创小品的精华片断,中国男排在温尼泊客场大胜之后,李轩扯着前一天在现场喊哑了的嗓子到直播间继续加油,汪晓楠老师看到我在枫华上发出的启事后,主动联系并放弃了休息时间到台里参加访问并现场演奏笛子,备受瞩目的人头税法案平反事件,温尼泊是重要的一站,郑诚信、李士玲、王飞越、王虹等纷纷参与专题讨论的直播节目,那个时段里,新老朋友都给予大量的支持,颜国华(时任越缅寮华裔协会董事长)、刘宏(时任《越缅寮华报》主编)、谢文斗(《中华天下》主编)及夫人、张双金(温尼泊湖南同乡会主席)、胡君才(枫华作者、义工、相声爱好者)、欧阳嘉俊(温尼泊华人网负责人)、呼和老师(枫华作者、多次参加世界医疗组织援助西藏和非洲)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一并谢过。
[size=font-size: 10pt,10pt]四年前,《枫华之声》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走过稚嫩的童年,我和朋友们一起随她成长。记得那是首届“枫华奖”典礼,我和范毅军老师、颜佳、林兴正老社长、梁莉五人受奖,隆重得像奥斯卡颁奖礼一样。尽管那只是一个小学的篮球馆,在座的是我们熟悉的义工、编辑、作者、读者朋友们,可是这个奖在我心里,远远比奥斯卡更重要,因为我觉得应该获奖的人太多了,那座水晶奖杯承载了大家对我的厚爱。晚会上,我为大家讲述了留学生郝硕不幸患上肺癌的事情,漂泊的心灵所产生的共鸣,那一刻我在台上听得真真切切,连怀在腹中的宝宝都适时地伸了伸小拳头。两个月之后,枫华登贺词为我庆祝“弄璋之喜”,同时还有一批义工和作者同庆“毕业之喜”、“就业之喜”,“乔迁之喜”等等,心头一热,这辈子看来和“枫华”是分不开了,谁让咱们都是“枫华人”呢。
[size=font-size: 10pt,10pt]三年前,回国半年的我再见“枫华”,竟是惊艳的感觉。越来越精致的封面制作,愈加丰富而严谨的内容策划,竟是能够与专业杂志媲美了。没话讲,咱多写点大家愿意看的文章就是最大的支持。再次回到晚会现场,竟增加了一半多的新面孔,枫华会员正在以几何状增长。直到前几天,我在一次大型活动的会场外作宣传,与枫华展台相邻,观众走至我们公司展位,可能是面熟,想都没想,张嘴就说“帮我办张枫华会员卡”,我心里偷着乐-----“成嘞,不是当年我们夫妻两个得办两张会员卡充数的时代了”。
[size=font-size: 10pt,10pt]两年前,第一次做了“温尼泊中国城百年特辑”的责任编辑,由此有缘第一次上了枫华的封面,用王飞越社长的话说“哈珀要不是借了你的光,绝对没机会上咱们封面,因为他跟《枫华之声》没什么关系啊”嗨,合着咱给总理的面子还不小。说来说去,枫华四次获得全国媒体大奖,全是大家的功劳,我这回也就是替大家领了个奖。没有枫华,哪来的我这个“最佳记者”,谁又知道“朗月”是何许人也?不是谦虚,说句实话而已。
[size=font-size: 10pt,10pt]一年前,是我为枫华写稿最少但操心最多的一年,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了自己的想法。原本只打算安安静静地写点“儿子女儿”“姐姐弟弟”的故事,供读者一乐,但是频繁的公出和社会活动占据了太多时间。需要声明的是,朗月只会在自己喜欢的文章后面署名,至于部分采访、报道和编辑工作,纯属义务,不署名也罢,只是想和大家说,我并未远离,只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咱们枫华变得枝繁叶茂、愈加强壮。
[size=font-size: 10pt,10pt]如今,一不留神,枫华已经成了十岁的青少年了,可喜可贺。不能说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杂志,因为也许以国内同行的眼光,“同志仍需努力”,但是枫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带动的义工精神是值得深思的。她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经历风雨,也饱受呵护,有抱怨与不屑,也有追捧和钟爱。一个人,一本杂志,能有多少个十年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回味、来珍惜、来努力!
[size=font-size: 10pt,10pt]希望,您能和我一样,回想一下,这十年里,您的生活,您与枫华结缘的故事。别忘了,在我的邮箱(w_yuling@hotmail.com)里留上一段文字、一句话或者一张与枫华有关的珍贵照片。也许,下一个十年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忆的,就是今天的,美好。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1

德旺tewah  曼省新人  发表于 2011-10-12 2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王总的好文章,敬佩您热心华人的公益事业,现在想移民去加拿大的中国人很多,往来winnipeg的也很多。希望当地的华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大板凳应用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7

粉丝

14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8 17:10 , Processed in 0.021708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