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4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美国迅速知道航班被伊朗击落 背后是其可怕的实力

[复制链接]
546 0
                       


  美国政府一直在表示,自己是通过导弹预警卫星的观测发现伊朗地面有防空导弹发射的特征,进而判定是伊朗防空部队误击了这乌克兰客机。

  事情真的有这么巧吗?为什么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伊朗的上空正好有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呢?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地图就可以知道,包括两河流域在内的西亚地区正好处在前苏联版图的正南方,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监视苏联的导弹实验和预防可能的导弹袭击,研制了一种叫做“国防支援计划”的导弹预警卫星。采用红外焦平面阵技术凝视着苏联腹地,

  说到这里,大家都可以想到,这样的卫星肯定要部署在地球静止轨道的上空,也就是说要部署在印度洋西岸的赤道上空,那么,这颗卫星把镜头向北摇动一点就可以监视苏联的腹地,往南摇动一点就正好可以观测波斯湾地区。所以美国导弹预警卫星在这个地区的上空是长期驻扎,而不是临时调动过来的。

  在那场战争当中,国防支援计划卫星对准了伊拉克,也上演了一场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大战的活剧。实际上在那一场战争当中,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表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修改了下一代卫星的很多指标,这个新的系统叫做“天基红外系统”(SBIRS),划时代的提高了卫星的分辨率和识别能力。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善对于不同红外现象的识别能力,因为在早期的导弹预警当中,卫星往往不能够正确的识别大气层中的红外现象,不仅仅是导弹发射的尾焰,喷气式战斗机的压力,甚至于太阳光照射在大气层上表面的反光,都往往会被卫星当做导弹发射的征兆而发出警报。

  这样的虚警发生多了,也让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心理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卫星一旦发出警报,一定要人为判断一下,才把情况向上级报告。

  幸运的是苏联从来没有真的发射核导弹去打击美国,要不然很多战争电影中发生的情景,就会在现实当中真的上演。

  天基红外系统的研制花费了整整120亿美元,不但部署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还部署了低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整个星座的分辨能力,但是低轨型的问题就是他不能固定的观测某一个具体的地点,因此如果打算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伊朗,印度洋上空的那颗静止轨道卫星还是要发挥主要作用的。

  天基红外系统卫星的能力不仅仅对于降低虚警率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升战术导弹预警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同样是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国认识到了战术导弹预警工作可能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导弹防御的主要内容,因此而诞生了后来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也就是TMD。

  天基红外系统是战区导弹防御主要的天基预警手段。马航班机在乌克兰上空被击落事件当中,美国就说自己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观测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山毛榉导弹发射。然而那一次的宣称遭到了全世界卫星专家的质疑,主要的问原因在于当时乌克兰上空阴云密布,从地面发射的山毛榉导弹信号特征是很难被导弹预警卫星发现的,

  然而这次德黑兰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海湾地区不是乌克兰,没有那么多的云团,而且根据气象记录,德黑兰机场附近当天晚上也确实晴空万里地面上产生的较强红外信号,是完全有可能被卫星系统发现的。

  但我们相信,美国绝不会仅仅通过这一种手段就判断伊朗误机了班机。因为导弹预警卫星只能判断导弹的飞行方向,不能判断发射导弹的人到底是出于什么主观目的。那美国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多渠道情报综合才做出这种判断的,恐怕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知道真相。

  我们要谈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说面临美国军事威胁的国家,确实要设法谋求作战飞机的红外隐身能力。否则喷气式飞机刚刚起飞,就被导弹预警卫星看得一清二楚。

  下一代导弹预警卫星投入使用之后,不要说战斗机的起飞会被发现,连单发双发都很可能被看得清清楚楚,待到美国充分收集了有关的红外特征参数,某种飞机装的是什么发动机,它都有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到那个时候这个国家可能就完全失去了与美国进行空中对抗和导弹对抗的能力,前景是很严峻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0 15:06 , Processed in 0.030739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