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559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中外教育的利与弊

[复制链接]
15598 65
看了Chengle的关于对孩子在加拿大教育的担心,很是矛盾,对我们正在办理移民的来说也是........
但是看看国内的孩子们真的很辛苦,下面是我转载的一片美籍华人的文章,希望大家来讨论.


儿子美国求学记  

--------------------------------------------------------------------------------
2006年12月12日 13:44

  在美国,上小学不用教科书,做作业是写大论文,有时还需要写一份家谱完成老师的作业。儿子喜欢上学,丈夫也深深迷上了这种教学。

  我们家在美国已经居住多年。儿子乔丰也从一个活蹦乱跳、不谙世事的小孩子长大成了身高五尺六的大男生。从他唇边一圈细细的小绒毛到他一脸的机灵劲儿,无不让我喜从心上来。在他这些年的种种变化中,最让人欣慰的莫过于他对学校由怀疑到信任,再到喜欢。在美国,他体会到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上小学不用教科书

  其实,刚搬到美国,我和丈夫送他到新家附近的小学去读书时,心里很是忐忑。

  我们眼中是一幅“可怕”的景象:有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有的正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下午,不到三点,哗啦啦小家伙们全都放学回家了。

  犹豫着将孩子交给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再从孩子“充实”的书包翻出中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还没开口,对方就说道:“严小姐,六年级以前,您孩子不用学数学了。而且,我们不用教科书。”她一脸的善意微笑,态度温文尔雅。我却蒙了。

  得了“特赦令”,以后孩子果然欢天喜地背着空瘪瘪的书包去上学。可我记得自己一年级开始就背上了沉沉、鼓鼓的书包,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一个比一个大……仿佛“知识”的重量也随之增加。即使现在,国内的孩子也和我当初没什么两样。

  乔丰这叫上学吗?没有教科书!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逮着儿子问他上学的感觉,他嘻嘻笑着:很好啊!问他为什么,他说:自由啊!我差点呛住。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的,总是多!

  跟丈夫抱怨美国学校的“荒唐”,他却不以为然:你以为让孩子一本本地啃参考书、教科书,他就成才了?我看国内小孩看书变近视眼的比竞赛得金牌的,多几倍不止!

  我不说话了。

  小学生写大论文──带着兴趣思考

  没有教科书,儿子的英语依然长进了──看来,在学校也不尽是玩闹。但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儿子写“学术论文”。

  在美国读了一年书,儿子对图书馆有了很深的爱好,有时候还背回一大书包。他闷在自己的房间,打开计算机,像个小“大学教授”有模有样地作着研究。

  有一次,我凑近看孩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不由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大的题目,谁布置的?”

  儿子一脸不知天高地厚的坦然:“老师说我们是移民来美国的,每个同学要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晚上睡觉时我告诉了丈夫,他大喜过望:“咱孩子年纪恁小,要做论文了!”

  几天后,儿子成功完成作业,打印出来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他还把这篇文章分出章节,末尾列出参考书目。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二十六岁。

  他充满期待地等着我的评语,丈夫在一旁先嚷开了:“不错!不错!肯定得高分。”儿子小嘴一撇,很是不屑:“我们老师从来不评分,只评级,还写评语。”

  我便问:“那你希望得几级?”他辛辛苦苦写出论文,似乎自己也比较满意,应该指望评A吧?

  不料,儿子回答:“无所谓。”

  我真正感觉要对他刮目相看了。

  六年级快结束时,儿子的“毕业论文”与“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每个问题都没有定论。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个的设问,引导着孩子们去进行某些方面的思考,关于人类的命运,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不在乎答案是否正确。

  当年我学二战史,所有同学都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明知结论迂腐错谬,也当成《圣经》记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考出高分,奔向光明前程。虽然都深知靠“背功”考出高分,考上名校,和所谓的“智商高超的人才”,还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脉。可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

  至此,我已开始为孩子庆幸。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儿子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有一天我和他争论豹子和狮子的生活习性,次日他就找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这种动物生活的录像带,说服了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我没想到,一天,这话从儿子的美国老师嘴里蹦了出来。

  当时,他已经读了两年中学。初进学校,我有点晕头转向。这是当地最好一所公立中学。可这所学校的每个学生,除课任老师,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儿子的英语、化学、数学、法语、美国历史,都分别进了不同年级。他每天在各个年级间游来荡去。

  他在所有科目中,最弱的是美国历史。丈夫胸有成竹地帮儿子梳理了一遍美国历史的脉络,洋洋洒洒几千字,写完给他看,说:“区区200年历史,能有多少东西?就这么些,看几遍再去听课。”

  儿子连连点头。没一个星期,就愁眉不展地回到家来。我和丈夫接过他的作业一看: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 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 E. B. 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丈夫看了,发傻:“四个人都是黑人,但除了马丁﹒路德﹒金之外,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我对美国历史算得上熟悉,至少读过几十本名家专着,多位美国重头总统的大部头传记,全部总统的列传,还有难以计数的文章……”

  儿子打断他:“老师说这是美国历史12年级学生的作业,交给我们做,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取法乎上,望得其中’。是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研究必须阅读,阅读却并不等于研究,研究必须写作。你就教我怎么做吧。”

  看来儿子不奇怪老师出题太难,反而有点跃跃欲试。于是丈夫亲自出马,在好几天的时间里,引导他疯狂阅读一本本美国历史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读本》,外加网络搜索。可惜能力有限,儿子不知多少次瞠目结舌,连冒冷汗,抓着他爸的手臂问:“你读书时也有这样的作业吗?”

  等这4个黑人领袖的资料搜集差不多,交作业的时间已经到了。丈夫本来还准备仔细对比他们的观点和实践,决定材料取舍,反复推敲一番观点,现在,也只有让儿子拿着一大叠原材料,去给老师复命。

  这次之后,我找了个机会拜访儿子的老师,提出我的疑问:这些难度极大的论题,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硕士生的考博试题了吧?

  老师笑着回答:“是,也不是。有些能力最好从小培养。我知道中国教育中至少有十年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可是没有利用,对它们的记忆只能维持很短时间。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寻找所需要的东西,再进行综合和创造,比让他们记住大量的知识,更容易使他们变得聪明。”

  我想起一个在美国大学研究所学天文学的朋友,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但是,他告诉我:“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家谱”风波

  正当我们习惯孩子每次做作业,都不得不埋头阅读大量书籍时,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再次引发我们的思考:

  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丈夫大为感叹: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呀。别忘了祖宗,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这已不是一家三口能够完成的题目,我们联系了国内的爷爷奶奶和兄弟姐妹……行动起来我才发现,中国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XX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而且,全部没有生卒年份,男性也只有姓名。幸亏儿子的爷爷健在,80老翁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因为儿子想在班上“秀”一把,所以不用把这些中国传统式纪年对换成公元年份,不然,工程还要庞大。

  儿子“极富中国特色”的作业果然赢得了老师的称赞。老师甚至试图结结巴巴地念那些拗口的中国名字……把儿子乐得!

  儿子在美国读书的这些年,我领教了什么是创造性教育。而丈夫,已经开始渴望充当儿子的助手。完成那些作业,已经成为最令他着迷的游戏!

  (来源:美国《彼岸》杂志 文:严若馨)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65

oceandeep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2-28 0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类真好
教育么
各有各的好
出国了
要各取所长
连鼓励带鞭策带启发
造就出超级人才
心安乐处即身安乐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Roy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2-28 10: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的教育是为了孩子本身,在这儿才有小孩的兴趣可以发展,小孩的知识面要比国内广的多。国内的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分数。小学好是为了考重点中学,中学好是为了考重点大学,大学好为了分好工作,出国。所以现在不少学生辛苦上完大学却发现找不到好的工作,辛苦10几年不知道为了什么,于是跳楼的越来越多。
国内很多家长在社会的压力下只好逼小孩玩命学,口口声声为了孩子的将来。其实是孩子为了大人学习。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Roy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2-28 1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数理化没有国内学的多学得好,怕是受了中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影响。这些东西等你到了大学自然可以按专业需要往高深了学。为什么要逼小孩浪费童年时光去学?这儿的很多教授工程是不会乘法,难道人家的专业水平就低么? 那种背圆周率1万位的才叫成功教育?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hengle  贵宾  发表于 2006-12-28 11: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早前就是看着这种贴子想出国的,但来了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对孩子根本都不教育,只是让孩子自己看书,简单的阅读,这些教育不能足够的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基础教育太差,至于那些能力方面的培养,在中国也比比皆是,只不过要花些钱,见过很多在这长大的中国孩子,回国后上初中都跟不上,他们告诉我最好在国内带孩子读了初中在过来,因为在这小学到初中学的东西都很少,那些孩子还告诉我,关于那些能力的教育,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不过我还是谢谢你把这些贴子找出来。对于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来的人,对于一个教育制度完善的国家来的人,我觉的这的教育对我的孩子就是一种玩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hengle  贵宾  发表于 2006-12-28 1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跳楼的在哪都有。但在这里我看见很多神经不好的加拿大人,很多自言自语的人,我吓了一跳。有人告诉我这里盛产精神病。在中国这是不多的,我没什么其它的意思,就是想多听听大家的观点。知道在这不能讲太多的真心话,你们想拍就拍吧。阿姨挺结实的。哈哈。但不要讲假话。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hengle  贵宾  发表于 2006-12-28 11: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时在于晨,一生之季-------------------。童
年很美,但不能荒费。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faith  曼省新人  发表于 2006-12-28 12: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中国教了20多年的书,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可谓深恶痛绝,那是严重残害孩子的心身。特别是初中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很多孩子连正常的8小时睡眠都不能保证。国内的教育用什么来评价孩子的好坏,就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很多学得东西对考试有用,对生活和创造都没有价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hengle  贵宾  发表于 2006-12-28 12: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孩子不考试,但初中生就可同居了。有个孩子告诉我在初中是告别处男,处女的时代。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hengle  贵宾  发表于 2006-12-28 12: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你一样讨厌考试。但我现在对中国的老师怀着崇敬的心情。他们太认真了。比这 的老师要好很多。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2 19:14 , Processed in 0.025704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