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2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施一公: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复制链接]
125 0
                        “科学男神”施一公,几乎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河南。今年6月回乡,他用了一个晚上与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分享心路历程。

有同学问,梦想和世俗是否不可调和?

他说,这个问题很大,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工作者的心态问题。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你会激动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看看房价、物价,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这都没关系,只要跟随内心就好,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吧!

他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让价值观回归理性,别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并且要不断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作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但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己当年生物学的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甚至在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期间,有一门生物学课程,连考3次,分别是52、32、22分,越来越少。他还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兴趣点是从政和经商,并非学术。

但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最终还是开启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开挂人生”。原因是一位清华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在这个世界的发展中,生命科学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注。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在博士毕业半年后,他开始强行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施一公表示,现在看来,培养这种兴趣有点晚,但极其浓厚,哪怕废寝忘食,哪怕没日没夜,都乐在其中。

科研成为了施一公的乐趣,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能让人无忧无虑地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施一公还认为,从事科研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现在学生受物质冲击太厉害,施一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不去攀比个人待遇的高低,应该“攀比”科学贡献的大小,“攀比”对国家贡献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在科学研究和对国家贡献上,要不知足而常乐”。

他说,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必须具备3条要素: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专家点评

施一公院士在学校作报告时,场面人山人海。这说明,一方面,施院士无疑是一位“科学偶像”;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依旧澎湃着对科学的憧憬。

偶像效应,源自他对国家和人类的巨大贡献;而让年轻人激动的,则是科学精神的力量。

科学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精神则有着穿越阶层与时空的渗透力,穿透这个受市场冲击、人心普遍浮躁的时代,直抵每颗心灵,形成强大召唤力,让更多有志科研的年轻人走上科学之路。

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产品的迭代、技术的革新,辐射至大众观念,也可通过如施院士这样“偶像”的一言一行一思,传承散播出去。

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生活,打心眼里认为做科研一样很酷,甘愿付出时间的成本,就一定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世俗所动,永不浮躁。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22 09:59 , Processed in 0.020562 second(s), 28 queries .